14. 第 14 章

《给开国皇帝直播祸国之君[历史直播]]》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.cc

李隆基悠悠转醒,就听到天音说【那么,马嵬驿之变背后到底有谁的影子呢?】

谁能在兵变之后受益最大,谁就是幕后主使。而有资格指挥士兵哗变的人,当然只有太子。

正如天音所说,自己老了,没有人不在乎未来,太子就代表了未来。如果太子能够平定叛乱,收复长安,变就变吧。总好过百年之后,自己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去见祖宗。

他刚才确确实实看到了太宗文皇帝,这天幕应当就是祖先派来帮他的,让他从昏聩中清醒过来。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,李隆基推开来搀扶的高力士,对着天幕行了一个大礼,正色道:“罪人李隆基,恳请列祖列宗教诲。”

安史之乱还没有发生,一切都来得及。

“去请太子进来,共听教诲。”

贺知章悄无声息朝李隆基的方向看了一眼,心道,这回太子的身份真正稳了。

【马嵬驿之变后,又发生了什么呢?】

【六月十五日清晨,李隆基带着队伍离开马嵬驿。离开长安之时,说要去蜀地,然而蜀地是杨国忠的地盘,那里的官吏都是杨国忠手底下的人,如果去了蜀地,会不会遭到反噬?这是禁军的疑问。可是,要去哪里呢?】

【就在这时,发生了史上著名的‘遮道请留’。无数百姓哭着请求李隆基‘长安城里的宫殿是陛下的住所,渭水河畔的陵墓是陛下的祖坟,舍弃长安和祖坟,陛下您又能去哪里?’李隆基踌躇许久,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,只留下太子安抚哀怨的百姓。】

【无数百姓无奈地看着皇帝离开的背影,他们拦住了太子,‘陛下要走,我们无可奈何,但我等愿意跟随殿下征讨逆贼,收复长安。如果陛下和殿下走去了蜀地,中原的百姓又该何去何从?’】

【李亨留了下来,他带着李隆基分给他的两千禁军去了扶风,去集结西北边军,讨伐逆贼,克复两京。此时,李亨身边的人马已经超过了李隆基。最后,李亨在灵武自立门户,择日登基。这样看来,李亨是最后的赢家。】

【而杨玉环,真的是个可怜人。杨国忠为什么权倾天下,后人都说是因为他靠裙带关系。事实上,杨国忠与杨玉环的关系非常单薄,与杨国忠交情匪浅的是虢国夫人!杨玉环去拦住李隆基亲征是杨国忠和杨氏姐妹劝的,甚至可以说是被吓的。】

【如果有机会见到年幼的杨玉环,我想告诉她,永远永远不要去长安!】

杨玉环见天音竟然会为自己说话,一时之间不敢相信。她多想放声大哭,可皇帝眼睁睁看着,她强忍住泪水,就像平时一样笑。

是啊,永远不来长安,自己就不会遇见寿王,也不会被皇帝看上,最后也不会被缢杀,更不会留下千载骂名!

凭什么,皇帝的错要女人来承担?凭什么,自己一生贤淑要被冠上祸国妖妃的名头?

在杨玉环没有注意的地方,李琩暗自抹泪,风光霁月的大唐皇子,成了如今这副窝囊模样!贫苦人家的父亲尚且为儿子操心,自己的父亲是大唐天子啊!

可惜他们二人的痛苦只有他们二人知晓,殿内的朝臣虽然私心承认天音所言是真,可不过一个女子,怜惜过了也就罢了,何须多言!

李隆基面不改色,不去理会天幕的内容,他要避免安史之乱,要除掉藩镇,朝中还有谁能用,北边的仗还打不打。

【李隆基默认了,他选择顾全大局,传位太子。太子不敢受,父子二人推诿后,在传位诏书中明确:在克复长安之前,太上皇对军国大事有知情权,参与权,甚至是决策权。】

【简而言之,太上皇并不放权,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,除非皇帝收复了长安。】

【就是这样的决定,导致了李亨收复长安心切,无视长远利益,不听从李泌的建议,失去了解决藩镇之祸的最好时机!】

李亨没有想到自己真的顺利登基,可竟然错失了解决藩镇节度使的机会!他对那时候自己的心思很清楚。他要作为孝顺儿子登基,名正言顺从父亲手里接过权柄,所以不能有一点点差池,否则不得人心,若没有太宗文皇帝的能力,还会遗臭万年。

至于马嵬驿之变,自己正是得利最多的人,趁机诛杀奸相,还脱离了父亲,另立门户,“阿耶,儿臣……”

天知道李亨做梦都想诛杀杨国忠,这个小人,不断给自己找事情,之前的三大案都是他和李林甫搞的鬼!自己每日提心吊胆地活着,生怕一不小心就步入兄长的后尘!

李隆基亲自扶起请罪的太子,温言道:“为国为民,你做得很好。”他端详着两鬓斑白的太子,才三十多岁,就白发丛生。这里面,大概都是自己的功劳。在那种情况下,能引导哗变的人只有三个,太子,禁军首领陈玄礼还有高力士。但后两个人能得到什么呢?

陈玄礼有从龙之功,高力士一个宦官,权利来自于皇帝。可没有老皇帝的心腹去服侍新君的。所以,极有可能就是太子说动了陈玄礼,最后导致了马嵬驿之变。至于贵妃,或许是无妄之灾。不过太子心眼确实不大,之前监国没有监成,很难不怀疑他没有怀恨在心,顺势缢杀一个妃子,太容易了。

【李泌建议李亨,先攻克叛军的老巢范阳,彻底清缴叛军,随后克复两京易如反掌。但李亨急切地想先收复长安。当时的兵力克复长安正好足够,但收取了长安后就无力再去攻打范阳了。而叛军老巢没有得到清缴,很快恢复元气后卷土重来!最后,河北藩镇尾大不掉,他们表面上投降,李亨不得己只能将这些掌握安禄山残余势力的人继续封为节度使,占据河北。】

【从此,一个安禄山死了,取而代之的是河北出现了三个‘安禄山’,最后大唐境内数不清的‘安禄山’】

【李亨的想法没有错,他登基理由来自于平定叛乱,收复两京。他必须快速收取长安和洛阳,让天下人和李隆基看到自己的决心实力,从而李隆基迫于压力必须承认李亨的合法性,天下人也会支持拥护这位中兴之君。】

【说到底,李亨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君主,与他的父亲差距太远。李隆基老年虽然昏招频出,但他的政治手段绝对是高明的,通过三方制衡,牢牢巩固了自己的权势,高高在上看着宰相、太子、边将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】

【171shu.cc】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[ 停更举报!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