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 第 2 章

《给开国皇帝直播祸国之君[历史直播]]》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.cc

李隆基飞快回想了自己的列祖列宗,没有一个人的庙号是“玄”,但有史以来确实只有一个国号是“唐”,这是怎么回事?不知为何,李隆基突然有些不安。但很快他就回过味来,自己肯定不是昏君,如果是昏君怎么还能造就这大唐盛世,那就只能是子孙不争气!而神迹天幕专门在自己面前展现,那就是在提示自己,是有儿孙当了昏君,让自己一定要做好防备!

可到底是谁?

太子!

只有太子,自己年纪大了,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承认,不管臣子们怎么恭维,老了就是老了,并没有太多精力去培养一个新的接班人。而且这些年来,太子谨慎恭敬,自己也在不断磨炼他,虽然太子比不上自己英明神武,但也勉强是个合适的继承人。可天幕的意思明显不是……

站在身侧给李隆基道喜的李亨直觉头顶有人冷冰冰盯着他,这目光太熟悉了,李亨额头后背瞬间起了一层冷汗。

他已经足够恭敬,足够谨慎,足够温驯,为什么父亲还是对他不放心。李亨心里隐隐有个猜测,或许他这一辈子都要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了。

杨国忠、虢国夫人趁机道:“这是上天见圣人勤政爱民,所以特此给陛下的启示,来助我大唐千秋万代!”

“太子不足圣人分毫,如何能治理好大唐江山?”

杨氏一派的官员很给力地附和,就连跟杨国忠不对付的安禄山,也闻弦知雅意。毕竟他早就得罪了皇太子,可惜老皇帝并没有换太子的心思,等老头子死了,得罪储君的人还能好过?

“正是如此,陛下断不可被奸人蒙蔽,让储君之位坐了不该坐的人。”

“陛下文成武功,类比太宗皇帝!那就是子孙不孝,才成了昏君!”

李隆基思索一番,觉得众人说得也不无道理,他阴森森地看着埋头不语的李亨,心想自己还有哪个儿子能用。

——

当唐朝君臣在头脑风暴的时候,公元前219年,始皇帝二十八年,嬴政率领百官站在泰山之巅,祭祀天帝,封禅泰山。

天上一声惊雷,劈在山石上,硕大的石头当即粉碎。整齐的队伍难免慌乱,唯有最前面的皇帝陛下不动如初。

队伍里的的儒学博士不免幸灾乐祸,他们就知道,暴秦不德不仁,不尊孔孟,不懂诗书,无礼无节,怎么可能得到上天的承认,还妄想泰山封禅,这能灭世的天雷就是警示!

随后出现了天幕,天幕上的画面又好像不是惩罚暴秦?

李斯很不屑这是儒生的做派,法家才是正统,儒生不过是一群沽名钓誉的小人!因而上前大声道:“天幕上皆是三皇五帝才有的事迹,正是上天也认为陛下远超三皇五帝!此番泰山封禅,上天定是欣慰才降下神迹!”

原来秦国的官员无不附和李斯的话。

齐鲁儒生愤愤不平,可并不敢出言反对,毕竟蒙毅持剑护卫在嬴政身边,正虎视眈眈盯着他们!

嬴政已经习惯了臣子的恭维,但面对如此神迹,嬴政的内心还是免不了激荡。难道上天真的认同他的功绩吗?若是认可他的功绩,那便保佑大秦千秋万代吧!而且有了神迹,也就能放心地打压六国士人,六国已经亡了,复国,那是痴心妄想!

顺秦则生,逆秦则死!

那些当初百般阻挠自己的儒生吃了个大大的哑巴亏,嬴政心里涌现了一种名为报复的快感,这种感觉,还是在三年前,秦军攻灭赵国的时候才有过。你们心不甘情不愿地为朕制定封禅礼仪,暗中诋毁朕和大秦,如今就连上天也站在朕这边,聪明人就该懂得做何抉择!

只是随后天幕上出现的字,让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
秦国官员纷纷闭口不言,李斯小心翼翼看了眼始皇帝的脸色,正琢磨着该说点什么,就听见皇帝低沉的嗓音:“丞相,你可知此为何意?”

李斯把头脑里的书都翻了一遍,才谨慎地说:“唐,是帝尧的封地,尧是上古明君,尧在位时征讨四夷,制定历法,着重农桑,断不可能是天幕上所说的昏君。后来周成王又把王叔虞分封在唐国故土,史称唐叔虞,只是其子燮迁居晋水之旁,改国号为晋,那也不叫唐……”

李斯也不知道神仙是什么意思,只能硬着头皮说,可越说漏洞越大。难道真要求助儒者?李斯想起这些儒家学生的冷嘲热讽就恨得牙痒痒,要他去求儒者,就是说他这个法家之士比不过儒家的人,就是法不如儒,他才不去!

——

公元前200年,汉高祖七年,白登山。

刘邦愣愣地看着天幕,“国号为‘唐’?”心想自己的大汉才开国,难道就要亡国了吗!

萧何见刘邦有了颓废之色,劝说道:“陛下,此是上天在指引陛下,唐,大抵是后世朝代,上天是意图助我大汉!陛下万万不能有堕志之心!”

刘邦坐在树下,阴恻恻看着天幕,心道你早不来晚不来,此时怎么不降下天雷助我?劈死那些匈奴才好!“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在下面,我们既没有粮草,也没有援兵,就算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又有何用!”他不明白,为什么,始皇帝用三十万军队就能将匈奴赶回老家放羊,致死不敢南下,自己带领三十二万军队,却要被匈奴困死在白登山!

自己比始皇帝差在哪里了!

陈平站在高处观看天幕上的画面,却意外看到冒顿和他新得阏氏在赛马,以往这个时候,那小两口不赛出个结果可不会走,可见冒顿对这个女人的喜爱。如今天幕上出现神迹,下面的匈奴人也在纷纷观看,不过天无绝人之路,“陛下,臣有一计!”

——

公元前128年,汉武帝元朔元年。

刘彻在产房外焦急地等待,妃子生产,皇帝无需守着,但此时不一样,司天台占卜过,这很可能是个男孩!

他太希望有一个儿子了。他已经快三十了,还没有儿子继位,他的父亲在三十的时候已经是好几个儿子的爹了!

“陛下,云中军情!”太监飞奔而来,断断续续地说着:“匈奴大举进攻云中,还请陛下裁决!”

刘彻怒不可遏,匈奴,匈奴,还是匈奴!七十年了,从高.祖之世就被匈奴欺压,难道朕还要受这样的气吗!

东方朔急急忙忙入宫,“陛下,天有神迹!”

——

公元599年,隋开皇十九年,春,二月,甲寅,上幸仁寿宫。

杨坚接到长孙晟的奏书,突厥的都蓝联合达头结盟,与突利在长城下大战,突利战败投奔大隋,只是都蓝一家独大,若是不今早辖制,将来定要酿成大祸,于是召集群臣议事,“都蓝将攻打大同城,诸卿有何御敌之策?”

众人拿不定注意,高熲道:“太子勇猛无双,可为将军,破突厥,安大隋。”正好太子跟皇帝皇后关系僵硬,不如去边疆,既能不碍皇后的眼,又能收拢将士。

“太子酷爱奢靡,领兵打仗怕是耗费民力粮草不计其数,可为将军又是从何说起?”独孤皇后坐在帘后,闻言当即反对,“高射仆素来有识人之法,今夜怕是醉了。”

就差明说他老眼昏花了。

高熲不欲同独孤皇后争辩,因为尉迟女的事皇后显然在心里记恨自己,说不定将来自己就要死在她手里。

——

公元970年,北宋开宝三年。

第二次进攻北汉的赵匡胤无功而返。

契丹狗贼!若不是契丹屡屡出兵助汉,自己怎么会久攻不下!

赵匡义见地上一片狼藉,知晓兄长是因为战事不利发怒,趁机劝慰道:“皇兄何必忧愁,北汉能苟延残喘无非就是得了蛮夷的帮扶。契丹之于我大宋,犹如匈奴之于汉朝,刘氏忍辱负重,最终击败匈奴,我大宋立国不过短短几年,此番失利,是国弱民贫,而非皇兄的缘故。”

他正滔滔不绝说着,殿内出现一个巨大的光幕,宫女太监吓得六神无主,嘴里叫着“护驾”,赵匡义飞快躲在赵匡胤身后。

——

公元1372年,洪武五年,正月。

这个年,朱元璋没有过好。虽然把蒙古人赶出了中原,但是北边的元朝军队还在蹦跶,不把这群蛮子全部送回老家,他就吃不好也睡不着!朱标、徐达、李文忠、冯胜等朝中大臣都注视这墙上巨大的堪舆图。

正月十五后才算把年过完了,但他们等不及了!他们必须要再一次北征!

一百年前的蒙古铁骑踏碎中原大地,他们太强大了,稍微有一丝喘息的空挡,他们很可能死灰复燃。何况,元军的主要兵力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,他们不断侵扰大明北部边疆,随时准备再现一百年前他们祖先做过的事!

“父皇,神迹!”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】

【171shu.cc】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[ 停更举报!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