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,可

《短视频通古代,历朝历代集体泪目》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.cc

第35章 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,可怜白发生!

【张安国在耿京的坟墓前被处决,辛弃疾坐在那里一天一夜,不知道他想了什么,又和黄泉下的老大哥倾诉了什么。】

【宋国皇帝很赏识他,让他来南方做官,辛弃疾答应了。】

【辛弃疾带着一支部队穿越国境线,从此留在了南宋。】

【那一年,他25岁,年富力强,世界辽阔的几乎任他驰骋,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。

他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英雄,通过一场宿命的北伐,完成岳飞和祖父的遗愿。

辛弃疾本以为这是天注定,却不知道这是他一辈子最伤神的玩笑。】

【入朝为官不久,从那些皮笑肉不笑的同僚口中,辛弃疾学会了一个新词——归正人。

所谓“归正人”,就是从北方沦陷地区回到宋国的遗民。】

【除了背负**之恨,他们还要忍受同胞的鄙视。】

【许多南方文人,认为他们既没有勇气反抗金国,也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,极其低劣讨厌。】

【人言可畏,于是朝廷不再允许“归正人”担任正式的官职,只安排一些闲差。】

【曾经抛弃他们,让他们失去家园的,是大宋朝廷。】

【现在厌弃他们,处处打压提防的,也是大宋朝廷。】

【辛弃疾自然不去理会这种歪门邪说,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业。

他上书《美芹十论》《九议》,大声疾呼战争的可行性和必要性。

起初,新登基的皇帝也是斗志昂扬的,对恢复失地,光复中原很感兴趣。

但很快,皇帝就发现北方的敌人是多么凶猛,战胜他们是多么困难。

南宋官场已经被打怕了,岳飞之死,让主战派纷纷沉默,只剩下软弱怯战的人在朝堂叫嚣。

加上宋朝立国以来,重文轻武的传统,贬抑武将。

可以想象,一个满脑子都是带兵打仗的“归正人”,在当时的官场中,是多么的格格不入。

辛弃疾的身份,变得非常尴尬,不断受到排挤,在临安毫无立足之地。

终于,皇帝对他说:“你做事太急躁,去地方上历练一番吧。”

辛弃疾环顾四周。

列位臣工,缄默不言,像是林立的石像,没有温度,也没有情绪。

辛弃疾在这一刻理解了岳飞的孤独。

曾经岳飞站在这里,应该也是同样寂寞的场景。

所有人都知道辛弃疾是把英雄宝剑,但是没人敢用。

他的锋芒太锐利,以至于其他人在他面前都黯然无光,成为陪衬。

他的目的太明确,以至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妥协,不懂得变通。】

【任何一个安逸的小团体,都不会欢迎这种搅局的异类。

无论过去的他多么耀眼,多么无畏。

于是,皇帝给辛弃疾的新工作,让他去各地当灭火队员,处理各种急事杂事。】

“哇呀呀呀!这群混账,气死俺张飞了!”

张飞抄着长矛,口吐芬芳。

太憋屈了。

憋屈得他恨不得现在就给南宋群臣捅出几百个透明窟窿!

“这般人物,若是汉末,必是一员大将,可惜,生在那样一个时代。”

刘备惋惜不已,人生最大的遗憾,无外乎空有才华抱负却无法实现,辛弃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,确实令人惋惜。

赵云、诸葛亮也摇头哀叹,他都经历过汉末那种乱世,自然知道朝堂的昏聩是何等的让人窝火。

赵云不禁在想,倘若自己生在南宋那样软弱的时代,恐怕也会同样的会郁郁而终吧。

素有爱才美名的曹孟德看到此处,同样大为惋惜。

“班超一样的人物,却没有能驾驭他的君王,真让人遗憾懊恼。”

【公元1168年,29岁的辛弃疾调任建康府通判,这是个闲散职务,终日除了游从宴会,便是酬答唱和。

而辛弃疾的槊枪盔甲已经闲置生尘,但刀兵画笔,一条通天的文路,正在眼前缓缓铺开。

如同鲸鱼入海化成了词龙,要让这靡靡南宋,且听龙吟。】

【辛弃疾在赵彦端的寿宴上,写下《水调歌头》:

闻道清都帝所,要挽银河仙浪,西北洗胡沙。】

【不久在史正志宴席上词风又变,赋了一首《满江红》:

袖里珍奇光五色,他年要补天西北。且归来,谈笑护长江,波澄碧。】

【他的词锐意太重,无时无刻,都在向别人展露自己主战的意愿,可一遍遍一首首,终究是孤剑自鸣,无人应和。】

【江南的柳絮和梅雨时节,连绵不绝的斜风细雨,让辛弃疾的闲愁更愁,唯有独登高楼,凭栏北望。】

【于是辛弃疾在赏心亭写下了《水龙吟》

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。把吴

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】

大唐。

李白轻轻摇晃着手中的酒杯,眼神中闪烁着光芒:“此词真乃神来之笔,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,寥寥数语,便勾勒出一幅凄美而又深沉的画卷。”

“这辛弃疾词中藏着太多的情感与抱负,让人不禁为之动容。”

“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”

杜甫眉头紧锁。

他能感受到对方对家国天下的忧思,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,可看到山河破碎的自己,又何尝不是?

“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。”

文天祥哀叹一声,若是朝廷早听了辛弃疾的建议,重视军备,南宋可能就不会像今天这样,被蒙古大军压的喘不过气吧?

文天祥会这么想是有根据的。

当初辛弃疾在滁州时,靠近前线,能源源不断地获取金国的情报。

他从繁杂的信息中获知,金国君臣也沉溺在富贵享乐中,而在金国北方的蒙古族正在崛起。

这引起了辛弃疾的忧虑,他曾预言道仇虏六十年必亡,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。

金国在60年之内必定灭亡,而金国灭亡之后,南宋会面临更大的威胁。

当时是公元1173年,而金国恰好在60年之后的1234年灭亡。

金国灭亡之后,南宋才迎来了真正的灭国之敌

由此可见辛弃疾的战略眼光之长远。

只可惜,南宋君臣没有这样的忧患意识。

……

【35岁,辛弃疾离开了滁州,回到建康,在军队中做了参议官。】

【每日清早,他换上戎装,跟那些年轻的士兵一起训练,思绪转念间,就回到十年前的边境。

那时候他还年少,快意恩仇,每天醒来,就是披甲上阵,筹划如何战胜敌人。

现在一觉醒来,只有无限的惆怅,公务轻松,生活平淡,他仍觉得喘不过气。】

【36岁,江西有一群茶商,纠结了几千人**,朝廷派辛弃疾去平叛。

一个月后,叛军被消灭,匪首把自己绑起来,向辛弃疾投降。周边乱民闻风丧胆,就地解散。】

【辛弃疾还没打够,悻悻然收了兵,朝廷里却有人对他生了嫌隙。

一个这么能打,而且有野心的北方人,会不会有一天也会**?】

【后来的一次巡查,辛弃疾经过一处古战场,数十年前,金人和宋人曾在这里以死相搏,血浸三尺。

今天的局面比当年更糟,朝廷却已经没有再战的勇气,他想以死报国,却没有机会。】

【辛弃疾想起他在北方还有一个朋友,叫党怀英,已经十几年没联系过了。

他曾经那么笃定的说自己会打回北方,收复那里的土地。

现在回头看,那只是一个年轻人,不知天高地厚的玩笑。

在战场中央,辛弃疾写下一曲新词:

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?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。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江晚正愁余,山深闻鹧鸪。

在这之前,他已经写下了:“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”

也写过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”

但他最痛的词始终会是这句:“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。”

山水可怜,百姓可怜,郁郁不得志的人,更可怜。】

【再后来,一次偶然的机会,辛弃疾查抄了地主的财产,没收了地主的兵器,在长沙创立了一支军队,起名飞虎军,修建营寨,日夜操练。】

【朝中大臣听说此事,趁机做文章,告诉皇帝,辛弃疾**,并且把**的赃款用来供养自己的私人军队。

兵权,向来是皇帝最忌讳的事情,于是匆匆把辛弃疾安排到了江西救灾。

而训练好的飞虎军,后来成了战场上的一支劲旅,立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】

【171shu.cc】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[ 停更举报!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