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 货币供应理论

《短视频剧透历史:开局现代战争》小说免费阅读 171shu.cc

明,金陵城皇宫。

自上次谈及张居正变法及后续影响后,天幕就再次陷入了沉寂。

大殿中,朱元璋正拉着韩国公李善长的手闲叙家常,聊着聊着李善长不由得扯到了天幕上,距离上次天幕熄灭,已是第三个月了。

为此,金陵城上下都有些焦急,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,要知道自从天幕稳定后就是每月亮起一次。

说起这个,朱元璋顿时面露苦恼之色,他摘下眼镜,揉了揉眼廓。

他平日里奏折都亲自过目,所以非常之忙,加上位尊至极,也没多少知心人可以吐露心声,所以看起来对此毫不上心。

但要说整个金陵城谁最希望天幕准时亮起,他肯定能算最虔诚的那一批人。

无论是后世各种还没搞到手的技术,还是作为一个连接未来的窗口,其意义都非常重大的。

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也为此茶饭不思,也不由得大倒苦水。

朱元璋又戴上了眼镜,哈哈大笑起来,金陵城中,谁家不是如此,大人尚且还好,小孩子就一直吵着问天幕怎么还没亮起,叫人如何回答

说了一阵这個话题,李善长终于忍不住出声问道:“陛下鼻梁上所佩戴者颇似叆叇,不过比叆叇方便了许多。”

从进来开始到现在也有两三刻钟的时间了,李善长就注意到朱元璋鼻子上奇怪的叆叇,在天幕中很是常见,许多后生都佩戴着,他还以为是金陵城新风尚。

朱元璋嘿嘿一笑,这还是他要工部防天幕后生佩戴的款式,特地制造出来的,比叆叇的话就多了两条镜框腿,能架在两侧耳朵上,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改进。

这几年来他批阅奏折不断,眼睛慢慢跟着老化和模糊,不得已才弄了一副来。

说起来,一般这种眼睛模糊的症状,佩戴正常的叆叇即可,不过像宋濂等老臣,反而是凹的有用。

说着便随手取来一份奏折,递给李善长。

李善长不明所以,接过奏折又征得陛下同意后,才拿远眯着眼睛快速瞄了一眼,说的是两艘满载煤矿石的宝船在海上倾覆了。

朱元璋又小心取下脸上的眼镜,递给了李善长,李善长告了一声罪,接过后小心戴上。

强忍住鼻梁和耳朵的痒意,入目所见反而比平日里更为模糊.他忍不住皱了皱眉头。

朱元璋呵呵一笑,知道他比自己大十几岁,可能需要的是另外一种眼镜,于是又命人取了另外一种眼镜出来给他选。

这次终于正常了,陛下敦厚黝黑的脸庞,浓密的胡须,大半年不见陛下似乎比以往胖了些。

李善长不着痕迹的移出视线,再接过陛下递来的奏折,此时不用凑近都看得其上工整有力的字迹了。

视线再转到自己的手臂,常年日晒雨淋黑乎乎的手臂,上面的汗毛和细微的伤疤也一一浮现眼前。

朱元璋嘿嘿一笑,又跟他闲聊,说起煤矿石和石油、电等能源,各种发明,蒸汽火车、电池三轮车等,特别是电池三轮车,将来进一步升级就是汽车了,它一定会替代现有的驴车、牛车、马车,有电或者有石油就能跑,这两者的潜力是巨大的。

随后又将最近,科学部解决电池三轮车的问题简单说了一下,主要是启动问题,比如电路接通,电机就立马进入工作,然后整个车子没经过加速就直接飙了出去。

他自个也体验了几把,纵然有心理准备,但每次都差不多被掀翻在地的心惊肉跳,那种新鲜与刺激感,甚至在晚上都还梦到被惊醒

李善长静静地听着,他在天幕提及他的风言风语后就急流勇退了,之后中都停止营建就彻底无事一身轻了。

之后的铁轨铺设工作,也没指派到他头上,因此乐得清闲。

一别将近一年,再回来时发现,无论是金陵城还是宫中,变化都很大,例如悬挂头顶的电灯泡,此刻呼呼响着的,是电风扇,它吹出来的风比宫女们的要稳定和大许多。

朱元璋尽兴地说了一堆,随后又让李善长选了一副合适的眼镜,才开口说明召他回京的原因,那就是重修大运河。

“这是否操之过急了?”李善长吃了一惊,在他看来重修大运河是正确的,但连年征战兵疲民乏,北方西南如今战事未息,正当休养生息之时,一时间上马加派徭役,势必会引起怨气。

朱元璋自然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,于是将近况解释了一番,如今工部已着手将蒸汽机应用于轮船上,只不过进展不太顺利,原因也还是蒸汽机太过笨重。

如今又快到夏天了,这台风一起,海上通航难度就急剧上升,但由于南北方联系更为紧密,南方各行省需要大量的煤矿石、北方边防重镇又急需各种粮草等,重修大运河已是必然之举。

当然时间上也不用过于着急,朱元璋知道,大运河的疏浚工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完的。

李善长翻阅着已经做好的预案,大大松了口气,此次征派徭役和以往强制摊派的并不同,不仅包了出工者两顿伙食,还有一笔工钱,算是朝廷雇人疏浚大运河。

李善长自然知道陛下的性子,没有把握的事一般不会提前透露风声,看来蜂窝煤和煤油灯(石油)确实让朝廷的收入大幅增长,看金陵城城内百姓的精神就知道了,比去年他离开时看起来更活力十足。

时间很快来到天幕亮起这天,和兴茶食店。

万掌柜听着食客们闲聊,他也很无奈啊,天幕还会不会再亮起这个话题,这两个月他都听腻了。

他个人自然还是期望天幕赶紧恢复的,为了这一天的生意也好,为了能凑一凑热闹也罢,总之交流是人的天性,何况还是这种跨越600多年的‘对话’。

光是了解各地域的风土人情,听听上面的各种离谱的故事,就足够一个月的谈资了。

“来了来了!”有人惊呼一声,打断了万掌柜的思绪。

万掌柜一看,开头就是动画人物的对话,但上面并没有标有名字,并不知道谁是谁。

【今天我们来学习经济学中的货币供求和货币均衡,我们知道钱印多了不行,会发生通货膨胀,具体表现为手中同样的钱,买不到和通胀前一样多的东西了】

【钱印少了其实也不行,会发生通货紧缩,也就是表现为物价下跌,同样的钱,捏在手里越久能买到的东西就越多,市场上的你我他都会形成一种预期,那就是钱留着将来能买更多东西】

【大家倾向于不消费,市面上流通的钱更少了,通缩会进一步加剧,形成恶性循环,在实际情况中,通缩的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通货膨胀】

【因为通缩的预期一旦达成,那么市面上的各种商品就会卖不出去,卖不出去就会降价,又形成恶性循环,厂家无法回笼资金,就会关闭工厂,导致大量员工下岗,员工因为下岗,又会更加不敢消费等等】

【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经济学家对货币供应数量展开过研究,他们认为货币的供应量应该与社会的经济总量是同步增长的,来建立个简易模型说明一下你就懂了】

【比如假设1个国家只有A/B两户人家,A家有米100斤,B家有麦100斤,米麦价格都是1元1斤,此时这个国家的货币刚好是200】

【过了一年,A/B家再收成米麦各100斤,那么此时市面上就有米麦各200斤,货币还是200元,因为是简易模型,所以我们就假定他们不消耗米麦就行了。】

【此时如果不发行货币的话,那么是不是米麦的价格要各自下跌0.5元才合适?要维持币值/物价稳定,是不是要增发货币200才行?】

奉天殿前,一干小吏都奋笔疾书。

朱元璋、胡惟庸、刘基、海渊等人都忍不住代入了天幕中提到的建议模型,分别是不增发货币、增发200、增发400等情况。

增发400或者更多的情况他们已经见识过了,很明显理论是正确的,甚至增发超过一定数量,大家都已经

【当前章节不完整】

【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】

【171shu.cc】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

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
[ 章节错误! ] [ 停更举报! ]